中国的高尔夫追求的是什么?
如果在90年代初,高尔夫这个词对中国百姓来说还很陌生, 但如今的中国大众已经可以通过广告,专业高尔夫刊物,商业高尔夫赛事的电视转播等渠道,不断的熟悉和了解这一运动了。虽然仅有短短20年的发展历史, 中国内地已经拥有200余家不同规模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产业在中国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毋庸置疑,这应归功于中国高尔夫球场的投资者。是他们将一种高雅、绅士的舶来运动带给了中国大众,填补了某种层面的空白。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付出了痛苦的代价—高额的投资以及漫长竟至痛苦的利润回报周期,使他们陷入了长期尴尬的境地。为何如此惬意的千亩绿地,如此豪华的配套设施,如此顶级的服务,却仍然在尴尬的利润边缘线上挣扎,球场投资者无法如期所望,获取应有的利润回报。盲目的坚持是否能为中国高尔夫球场面临的危机等来一线生机?投资者和球场管理者所追求的利润点到底在哪里?我们是否明确我们追求的中国高尔夫前景到底是什么样的?在这一系列问号面前,还是让我们回到它的原点进行解读。
高尔夫运动的浅层理解
1、赋予高尔夫天生的“贵族”身份。
2、拔苗助长、跳跃式的高尔夫市场发展趋向。
3、高端市场定位,抑制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4、盲目追求完善、高规格的会所配套设施,使高尔夫运营成本提高而利润下降。
5、偏重商务平台的搭建而忽视高尔夫运动本身的精神。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国高尔夫球场投资者从一开始就非要赋予高尔夫这项原本来自平民大众的体育形式以贵族运动的身份呢?为什么无论是场地还是相关的配套设施,非得千篇一律定位在豪华档次上,而使平民大众高不可攀、望而却步呢?
如果我们回溯高尔夫运动的起源,不难得知,高尔夫的故乡在英国苏格兰一座美丽的海滨小镇—圣·安德鲁斯。它地处苏格兰东北部海岸线上,数千年以前,由于海平面下降,以致陆地升起,形成广阔沙丘地形。海水的涌动,沿海而行,把Marram和 Lyme 草籽从其它的地方带到了这片沙丘之地。是自然之手创造了最初的Links天然球场的球道和沙坑。
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因素,苏格兰地区极适合草种生长,是一个天然草场。靠近圣·安德鲁斯的牧羊人,擅长使用木质曲柄牧杖,挥击圆石进入兔子洞中的一种游戏,传说这就是高尔夫的雏形阶段。高尔夫运动在它的初始阶段,是一种广泛普及的平民化体育运动。人们在粗燥的地形上,甚至没有真正果岭的天然草场上,使用几支木制的球杆,疯狂的享受这一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后来,随着苏格兰贵族阶层的接纳和参与,将这一运动不断的推广、延伸与完善。在这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人物—Scottish Baron, James VI,是他在1603年,将这具有无比魅力的运动介绍给英国皇室,从而使这一运动在英国本土以及欧洲大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推广。
随着高尔夫人口不断地增长,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高尔夫球手。人们球技的提高已不能满足在最初原始粗犷的地貌上,挥击简单的木质球杆给他们带来的运动感受。他们对场地状况、打球的挑战性、球具、球和游戏规则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杰出的球员, 例如:Willie Park,Old Tom Morris,JH Taylor,Harry Vardon,James Braid等开始参与球场的设计与建造;与此同时,高尔夫球制造者们也设法降低制作成本,以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能够打的起高尔夫,能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尔夫球具材料也不断更新,球杆的设计与改良工作也一直持续至今。
高尔夫运动早期不仅在欧洲大陆得以广泛的推广,而且1887年夏末,移民至美国的苏格兰人Robert Lockhart 将一些简单的球具和两打gutta percha高尔夫球带到了美国,并把这一运动介绍给了他的朋友们。1888年移民至美国的苏格兰人John Reid在Yonkers创建了美国高尔夫历史上第一个高尔夫俱乐部和第一座高尔夫球场,俱乐部命名为St Andrews Golf Club。当时的球场仅有3个洞。但不要小看这3个洞的球场,它却是标志着美国高尔夫历史开始的新纪元。虽然高尔夫运动的初始阶段在美国的命运和苏格兰相同, 都遭到了统治阶层的反对, 但却无法阻止广大民众对其迷恋与狂热,这项运动吸引众多不同阶层人士的参与。美国NGF所显示的美国高尔夫运动人口以及球场发展的数据信息。
正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平民大众疯狂的参与,才铸就了今天美国成为世界高尔夫大国的地位。据美国专业机构NGF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公众高尔夫球场的总数量要比纯会员制球场总数超出5,000多家。而从美国的纯会员制俱乐部到公众球场,18洞平均打球费用也才仅60美金左右。另根据2006年美国高尔夫打球圈数统计报告显示,其中公众球场的果岭费按其配套设施类别分为三类:
A、设施完善:70美金以上/18洞
B、中等设施:40-70美金/18洞
C、简单设施:40美金以下/18洞
此打球费用如果与美国国民的平均收入相比,这个价格的确是微乎其微的。 大众的疯狂参与,同时也积极地带动了高尔夫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仅以高尔夫球的市场需求一项为例:根据2006年美国NGF数据显示,美国拥有37,100,000高尔夫人口。无论他们每年每人只打2场还是打200场高尔夫,美国至少每年内销37,100,000条高尔夫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高尔夫球的零售价格早在1997年时就已经提高了四倍,一条3粒装高尔夫球的零售价为3.75美金至8.50美金,如果按此平均销售价格保守计算,每年高尔夫球的内销销售额就超过2.23亿美金,相当于17.36亿人民币。这就是公众参与所带来的巨大良性产业链。
目前,全球已拥有56,000,000的高尔夫人口,根据美国2006年2月公布的美国高尔夫设备市场调查报告相关信息显示,2005年美国高尔夫产业总值约为55亿美金,高尔夫设备包括:球杆、球、球包、球车、高尔夫服装、高尔夫鞋、高尔夫手套、TEE、推杆及挥杆训练器材等。
·高尔夫球杆:13亿美金
·高尔夫球:7.629亿 万美金
·高尔夫服装/鞋/手套: 20亿美金
·高尔夫球包/球车和其他设备:14亿美金
所有数据都给我们一个提示,如此巨大的高尔夫产业是需要一个庞大的高尔夫人口基数来支撑的。
中国高尔夫生存之路的新抉择
以上信息,也许已不再是新闻,但笔者的目的并不是想在此重提一个已经嚼之无味的高尔夫起源和高尔夫发展历程的话题。目的在于提请各位球场投资者以及球场管理者的注意:
1、“贵族”永远只是少数,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历程不是靠少数“贵族”的参与就有捷径可走。
高尔夫运动原本是一种创自平民,来自平民的休闲体育运动。西方发达国家高尔夫产业规模发展至今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高尔夫球场的经营模式也是基于高尔夫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满足不同球技水平,不同阶层的高尔夫人群对该运动本身的需求来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的。就目前的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状况,我们所选择的高尔夫市场发展趋势呈倒置的金字塔形,没有扎实的根基和广大的民众参与, 何谈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增加高尔夫人口基数,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参与到其中,填补球场平日TEETIME的空白,而不是一味模仿发达国家目前的高尔夫球场规模,追求高投入,高回报。我们必须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可以缩短,但决不能忽略了这项运动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所必经的发展历程。
积极发展高尔夫练习场设施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高尔夫人口增长途径和利润创收的突破点。以合理、低廉的价格吸引更多的平民百姓参与其中。在练习场尝试高尔夫体验,其高尔夫人口的培养周期与球场通过会籍证销售来培养中国高尔夫球员的周期相比,要快捷的多。
2、高额的投资成本决定高端的市场定位
中国目前的高尔夫球场土地使用大多是占有耕地,并且球场定位较高,又多配有相关的高档次娱乐配套设施,仅为少数高消费人群享用。高额的土地费用和不成比例的投资回报是一直困扰着投资者的关键点,因此,决定了中国高尔夫市场高端定位的现状。如此的市场定位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回报, 又为何一定要固执的与不匹配高尔夫市场相抗衡?为何不尝试主动放下身价,简化配套设施, 降低建设投资成本,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降低打球费用, 降低门槛,能够让广大的民众参与进来,将白白空闲得Tee Time 有效的销售出去,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光顾球场, 才可能实现其他配套设施的销售;才可能实现良性的运营,获得利润。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一条路通往罗马的,为什么中国高尔夫球场投资者就非得锁定高端市场,而不敢涉足巨大的大众市场呢?
我们一再用数据提醒各位,高尔夫运动在发达国家如此风靡,全球有56,000,000的高球爱好者为此疯狂, 以上数据清楚的告诉我们:西方国家高尔夫发展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程,致使它拥有今天的产业规模,这不是一天便可获得的。我们不可忽略事务的发展规律。它是依赖巨大的平民阶层疯狂参与的结果,是以广大民众为基础的。正是因为它原本就起源于平民,来自平民,它有着广大的平民高尔夫人口基础的支撑,并基于一定的平民高尔夫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才得以健康发展至今。请问全球几千万的高球爱好者中,富商所占的比率究竟又是多少?如果目前中国的高尔夫市场定位仍坚持走高端市场定位战略,又是否考虑到中国高端消费人群中了解高尔夫运动的,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人口又有多少?如果我们今天还是固执地坚持一种市场模式,只能束缚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为什么不换一种活法,也许会活得更好。
关于平民高尔夫市场发展前景的担忧,无非是中国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投资成本过高。其原因之一是土地资源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以英国苏格兰为例:苏格兰政府将国家所有的土地根据适用于耕作的程度将其划分为7类,通常高尔夫球场建设用地属于第6类或第7类。这些土地都是不适于农作物耕种的土地,球场投资者在此范围内进行土地选择,政府是大力支持和欢迎的。如果中国的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变废为宝, 使其创造出更大价值也不是不可实现的。
3、还高尔夫本来的运动精神,牵强的赋予商业平台的概念只会弄巧成拙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有因果联系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高尔夫在中国的诞生之日已被赋予了“贵族”血统。无论是球场投资者还是高尔夫业内管理者都注重与其“贵族”身份相匹配的诸多因素, 甚至又赋予它更多的商业概念, 例如:会员证销售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投资;参与高尔夫运动是一个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作为一名企业的老板更是对其客户证明自己实力的体现,在打球之余又可进行商务谈判等等……。这些附加的概念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我们在赋予它新的概念的同时,又有几人真正关注高尔夫运动精神本身的精髓所在?又有谁来积极引导中国球员从高尔夫体验中获得精神上的放松与乐趣?
高尔夫是一种自律性极高的运动, 西方人称之为“绅士运动”。既然是绅士所参与的运动,那是出自球员对该项运动的热爱与尊重。因此,他们尊重运动本身, 尊重自己, 尊重其他球员,替他人着想。 严格遵守球场上的礼仪要求。中国的球员也需要我们为其营造这样的运动氛围。但中国的球员多数为商业人士, 当其商务需求与球场的管理政策相抵触的时候, 球场的管理者往往会很容易的站在经营收入和迎合球员的立场上,考虑 “变通”和“妥协”。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仅仅是依靠俱乐部会员或会员邀请的嘉宾来场打球为生存的底线,我们是否会将高尔夫运动的真谛和有序而快乐的打球体验带给我们的球员?原因很简单,球场要生存, 我们没有底气与市场抗衡。球场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只能对此现状“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更何谈推动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呢?请问对于中国这些高尔夫球“新生军”又从何处真正了解和认识到该运动精神的精髓呢?又何谈对这一运动的尊重呢?更何谈理解和支持甚至去理会球场正常的管理与运营规则呢?
是到了重新审视中国高尔夫球场经营模式的时候了!无需再用一些单一的球场数量来粉饰目前中国高尔夫在短期内所取得的发展成果。这一成果是以痛苦的代价换取的,是畸形的。能坚持多久, 能走多远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我麻痹没有出路,球场生存之路必须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里寻找新的抉择才是关键点。
发布时间:2008-01-14 点击:1173 <<< 回上页